中药材是代表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川县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职责中发现,中羌医药作为北川特有的医学种类,其药材资源存在保护不到位、人才资源匮乏,部分野生药材过度开采,中羌医药企业品牌化和专业化亟待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为推进中羌医药种质资源保护,遵循代际公平原则,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中羌医药可持续发展,深化“检护民生”专项行动,6月11日,北川县检察院就中羌医药资源保护召开听证会。农业农村局作为当事人参加了听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作为听证员参加听证会并进行评议。同时,邀请县政协、县民宗局、县中羌医医院、四川康养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企业专业人员辅助听证,北川县检察院检察长张萍作为主办检察官主持听证。
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首先就全县中药材种植情况和现实困境向参会人员进行了介绍,指出北川位于北纬31°,海拔高度差异大,植物垂直分布,物种类型丰富,但近年来,本地中羌医药药材部分野生资源下降幅度大,家庭种植无序发展,对种质资源的品系保护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在本县原有广泛分布且属于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素有“护羌使者”之称的羌活、瓦布贝母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少,不利于北川中羌药材产业的长远发展和种质资源保护。
“羌活早在《唐本草》《本草纲目》就有产于羌族地区的记载,还有瓦布贝母,目前市场价格还是比较可观,但在我县野生资源破坏较大,系统性保护还需要加强。”县中羌医医院、羌医非遗传承人田兴望医生指出,中羌医的发展离不开本地药材的支持,在对中羌医药的保护过程中,要重视羌民族所特有的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希望能够建立相关种质资源库,加大对特色药材的培育力度。
“中药材种植是北川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由于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老百姓制药工艺缺乏科学指导,导致药材的品质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希望相关部门在政策扶持和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支持。”四川康养健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杨先忠指出。
“中羌医药药材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应当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形成规模化集群,有效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县民宗局局长席增斌提出,应当注重加强药材的深加工,提升药材的附加值,推动药材的品牌建设,扩大中羌药的影响力。
县政协副主席赵军提出,药材是中羌医的重要支撑,也是北川老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目前,北川中羌药存在重种植轻培育、重生产轻保护的情况,重种植轻加工,重产能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的情况,导致整个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较为落后,老百姓收入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相关部门应对中药材种植全产业链进行支持,加大产业基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药材种质基因库,积极申报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提升中羌医药的经济赋能、品牌赋能、科级赋能。
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将依托大熊猫公园的建设,为中药材的种植提供良好的环境优势,加大对中药材种植人才的培养,支持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繁育基地建设,构建市场流通体系,促进中药材经济发展。及时与相关部门、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对中药材资源进行调查,有序推进资源库建设。
经听证员现场评议,一致同意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的方式加大对中羌药材保护的意见,认为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达成共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中羌医药进行可持续保护,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北川县检察院将根据听证会讨论结果与相关部门一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措施,有序建立中羌医药种质基因库,推动中羌医药药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代际公平,造福子孙后代。
